評析:政府的豬頭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反正大不了多搞垮一個產業而已!當政者一點都不會在意的!
新聞分析》一味設限 可能反受害
去年初,新加坡交易所積極與台灣洽談新加坡摩台期全面轉為電子交易問題,至今已經屆滿一年,金管會都還未拿定是否開放,儘管跨國及跨市場交涉,原本就有相當多複雜因素待考量,不過新加坡摩台期雖為台指期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卻也相輔相成,主管機關在保護主義及行政效率間應審慎考量。
從2004年底,新加坡交易所全面更換電子交易系統,去年6月底正式停止人工喊盤(open outcry)轉為電子交易,台灣當初僅開放摩台期在盤中採取人工喊盤,農曆年前,新加坡交易所總裁汪瑞典就率團赴台與金管會主委龔照勝洽談,來回多次至今,卻還沒有答案。
新加坡摩台期與台指期從上市至今,一直都有瑜亮情結,尤其摩台期早一步比台指期先推出,初期台指期都在後面苦苦追趕,直到現在針對專營期貨自營商買賣與台股連動的期貨都有嚴格的限制,就是希望國內把子彈放在台指期,肥水不落外人田。
如果商品間有絕對的排擠效應,3月份台灣推出台版的摩台期及摩台選擇權,就最好不要開放新加坡摩台期盤中電子交易,讓資金穩穩留在台灣。
不過台灣期市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不少交易人不是單純只有看漲或看跌的趨勢策略,跨市場的「價差」或是「套利」交易也已經相當普遍,可能在二地市場同步布局。
因此3月份台版的摩台期及摩台選擇權推出,開放新加坡摩台期都不見得是會瓜分成交量,反而透過跨市場及多商品的特性,可能讓台指期、新加坡摩台期、台版摩台期及選擇權四項商品的連動性更高,有彼此拉抬成交量的機會,因此是否要維持古老的想法,一味的對外設限保護國內期貨市場,主管機關應三思。
從行政效率上來分析,金管會從一年前與新加坡開始交涉,經過一年的時間,對外的說法都是「持續與新加坡溝通」,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市場完全不了解雙方是否有新進度,進而對主管機關的行政效率產生莫大的質疑,恐怕也是金管會始料未及的。
【2006/02/03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