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實力絕對與超於此,根據政治大學經濟系李祖嘉教授接受中廣新聞訪問時提到,若考慮實質購買力,其實質GDP應再乘2~2.5倍,已超過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人民幣幣值長時間的被低估,也是尚未考慮進去的問題。再則,版主昨日文中提到的地下經濟問題,今天在經濟日報也有提到。因此渣打銀行駐上海經濟學家王志浩提到,中國將提早五年(從2040提前至2035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還是那句話,台灣若仍以可笑的政治因素自絕於中國之外,只會加速台灣經濟的衰敗!

巨龍翻身 全球感同身受

■ 編譯 劉煥彥

隨著中國大陸為主的亞洲地區重返世界中樞歷史地位,全球經濟正經歷革命性改變。

從東亞至南亞的開發中國家人口合計超過33億人,是高所得國家人口總數三倍以上。交流成本急速降低與全球市場的開放,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遠高於三倍的影響。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20日預估,印度與中國強勁的國內需求,明年將帶動日本以外的亞洲經濟成長率達到7.5%。

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產生六種引人注意的特徵。

第一,英國薩賽斯(Sus-sex)大學教授卡普林斯基(Raphael Kaplinsky)在其新書中寫道:「中國出口成長自1980年代中期後激增同時,出口與進口物價比也大幅下降25%左右。」隨著大陸逐漸出口低技術的製成品,大陸對日本、歐盟與美國的出口價格下滑尤其最為明顯。

第二,商品價格在長期蕭條後快速上揚。受到高所得國家出口價格緊縮影響,油價升抵26年前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高價。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02至2005年間,逐步增加的石油需求中有43%來自亞洲。

第三,許多高所得國家企業界增加的價值中,利潤所占比例非常高。同樣的,這些國家低技能工作人口的相對薪資出現長期下滑。即使法規和福利措施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這些國家失業率也比較高。

第四,幾乎世界各國都更容易壓低通膨,很大原因在於對國際開放的市場領域中,競爭比從前要加激烈。

第五,高儲蓄率使得實質利率非常低。造成如此高儲蓄的原因之一,是所得轉向三種高儲蓄者,亦即亞洲出口導向經濟體極為節儉的人民、企業利潤的主張者,與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

第六,新的調整挑戰應運而生。但挑戰的性質端視其他經濟體是與重新崛起的中國大陸互補或競爭而定。在技術密集的出口方面具相對優勢的經濟體如德國等國家,能從亞洲新力量的興起獲益,大宗商品輸出國也是如此,特別是能源生產國。(綜合外電)

【2005/12/2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