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哲人已以,很令人感動的文章...天佑台灣,  孫資政您好走...

感念孫資政 旅美博士文章催人淚


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孫運璿資政過世,許多人在網站追思,一位旅美博士生陳維斌,在天下雜誌的紀念網站寫下17年前他和孫資政的一段因緣,感人至深。

孫資政的次子孫一鴻前兩天也寫了公開信回應說,從大家的留言,讓他對父親有了更深的瞭解,將「半夜到冰箱找甜點吃的父親」和「大家敬愛的孫院長」劃上等號,更希望父親的人格特質在大家心中重生。

陳維斌目前在美國趕寫博士論文,孫資政過世當天,他在遙遠的美國寫下親身故事。他說,1989年,他在逢甲大學念大四,當時「孫運璿傳」一書出版不久,他的班導師周宜強要大家寫一篇讀後心得報告。他當時本來不了解為何要讀此書,讀過之後深受孫資政的人格吸引,但寫作業時,心中多多少少有著應付了事的感覺。

但沒想到,當全班交了這份作業的時候,周老師就把作業裝進一個牛皮紙袋中,寄到了行政院,請他們代轉給正因中風復健的孫先生。更讓他們驚訝的是,沒多久,周老師拿來了孫資政的親筆回信,他在病中,用顫抖的手,辛苦地寫下一個個扭曲的字,針對大家文中的內容提出看法,更不斷鼓勵這些青年學子,要為國家的未來努力,獻給這塊土地上的人。

這篇文章獲得許多網友回應,很多人感動落淚。而陳維斌失聯多年的班導師周宜強,也因著這篇文章,在天下的網站上出現,他說,1997年(那個牛皮紙袋寄出的八年後)孫資政到逢甲大學參加校長就職典禮,指名要見周教授一面,「這可忙壞了工作人員,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我也是一頭霧水,後來才想起來是為了那些作業及一封信的關係,時間都那麼久了,他卻還牢牢的記在心上。」

孫資政的小兒子孫一鴻也上網回應這件事。他說,連日來,陳維斌和網友的文章,以及媒體的報導,讓他對父親有更深的瞭解。在他心目中,父親和「正常」父親沒兩樣─襪子脫了會亂丟、在家只穿內衣、常常全家動員找老花眼鏡、吃肉沒問題卻跟母親斤斤計較他已吃多少綠色蔬菜…。大家的文章與媒體的報導,讓他對父親有更深的瞭解,讓他將「半夜到冰箱找甜點吃」的父親,和大家敬愛的孫院長劃上等號。

人生的短暫交會《節錄》

【陳維斌】

時間要推回民國78年(1989),那時候我正在念大學,一個對國家未來充滿願景的年輕人,我學的是都市計畫,在學習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就會去瞭解許許多多的國家建設政策,當時的台灣,在政治上是往改革開放的方向大步向前,不論是在政治議題上面,或是都市研究上面,都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方式,是一個保守與改革的勢力衝突的時代。

在當時有一位「公務員」,你知道為了中華民國他很努力,但是從來不會搶鋒頭,在紛紛擾擾的政治鬥爭中,你從來看不見他。他是一位工程師,更是一位政治家,這就是我對孫先生的第一印象。

民國73年(1984)孫先生積勞成疾,中風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反倒是積極的復健,當時的醫療團隊其實並不看好,但是憑著他驚人的意志力,他做到了!

我念大四的時候(1989)「孫運璿傳」這本書由天下雜誌社出版,當時我們的班導師周宜強老師,看到報上的簡介摘要,便隨手影印了給班上的同學們,要大家寫一篇心得報告。我不清楚周宜強老師和孫先生的關係,也不清楚他為什麼要我們看這篇摘要。但是作業就是作業,該寫的還是得寫,在這方面我還算是個好學生。

看了摘要之後呢,我深深被孫先生的人格與度量吸引,於是買了這一本書,進一步的去閱讀。當初在寫作業的時候,對孫先生的瞭解是有限的,心中多多少少有著應付了事的感覺。閱讀過他的傳記之後,才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偉大,有些後悔,不應該這麼草率的完成那份作業。

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當全班交了這份作業的時候,周老師就把他裝進一個牛皮紙袋中,寄到了行政院,請他們代轉給孫先生。對於他會這麼做,我們事先是不知道的,也從來沒有想過,不然的話,我們應該會更認真的寫吧!

一天,同樣是導師課,周老師拿來了一封信,念給我們聽,這是孫先生的親筆回信,字體是扭曲的,但是寫這封信對一位重度中風的長者,是多麼大的挑戰!當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的淚水早已盈眶。我不敢想像孫先生花了多少的時間和力氣寫這封信,還針對我們的內容提出他的看法,信中不斷的鼓勵我們這些青年學子,要為國家的未來努力。他的殷殷提切,至今想起來還是感到一陣的溫暖,就像是沐浴在和煦春風的感覺。

我不知道想過多少次,孫先生大可不必回覆我們這群毛頭小子的信,我們不經意的「作業」,他卻花了那麼大的功夫一一回覆。或者他也可以請人代勞,一位官方的回信,不要說是當時,就算是現在,也足以滿足大多數的人了。但是他卻選擇了最困難的方式,用他的親筆,一字一字的寫下對我們的期許。每個字看在眼裡,都是一陣的心疼...

我沒有見過孫先生,孫先生也永遠不會知道我這個人,但是他的人格卻深深的影響了我。來美這麼多年,大家都以為我不會回去了,因為我在美國真的適應的很好,許多人希望我留下來,甚至要幫我找工作,但是我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大家也許不知道,1989年讀了孫先生的信之後,我就在心中許下了一個願,不論將來我到哪裡,我會回台灣,將自己的所學,貢獻給這塊土地上的人。

其實捨不得孫先生走是自私的,他已經中風22年了,在這22年之中,他要承受多少復健的苦?醫生說,通常像他這樣重度中風患者,最多再存活五、六年,孫先生是個特例。除了家人的細心照顧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堅強心。孫先生走了,他念念不忘的是這大他兩歲的哥哥─中華民國。我相信他一定會再回來的,因為他愛這個國家,他也愛這塊土地...

倒是我們自己,到底在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我不敢說我們要繼承他的精神,但是他將會是我人生中永遠的典範。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更何況孫先生離我們並不遠...

孫先生的期許,我永遠記在心裡...

【2006/02/24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