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想瞭解的可以看一下

益通的來歷與太陽能產業的前景 (上)

數位時代 126期,2006/03/23
台灣安裝太陽能電池的數量極少,但眾多投資人卻對它如數家珍,因為最近六年來首支台股攻上千元,全賴太陽能電池概念發光。這是一種被過度炒作下的集體投機,還是一個新時代來臨時的合理樂觀?
【採訪.撰文/王志仁】

台灣安裝太陽能電池的數量極少,但眾多投資人卻對它如數家珍,因為最近六年來首支台股攻上千元,全賴太陽能電池概念發光。

這是一種被過度炒作下的集體投機,還是一個新時代來臨時的合理樂觀?拆解益通和它所在的產業環境,答案就很清楚……

三月初結束的經典棒球賽亞洲區預賽裡,中華隊敗給韓國隊,有球迷投書認為,如果出身台南的王建民和陳金鋒在陣中,勝負還很難說。

台南可不只出棒球名將,最新特產是太陽能電池,台股最新兩任股王茂迪和益通都來自台南。特別是益通上市前的全民抽籤熱,和上市當天跳空大漲六百三十二元,推動太陽能電池成為輿論焦點,儘管第一顆太陽能電池早在一九五七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就使用。

超過六十萬名投資人,參加益通上市前提撥的二百六十五張股票抽籤,中籤率僅萬分之四,但抽中者至少賺回六十三萬新台幣差價,以機率來算,每一位參加者的期望值高達二百五十二元,比九九%的台股上市公司股價還高。

益通上市第四天,股價強勢挑戰千元,PV這兩個英文字母(PhotoVoltaic縮寫,太陽能電池正式名稱),也繼PC(個人電腦)和IC(半導體晶片)之後,成為投資人朗朗上口的用語。

一家股本僅二.八億新台幣的迷你企業,為何牽動整個台灣社會的注意力?在三月八日股票上市當天,剛上架的《壹週刊》甚至以它做封面故事,先前通常是企業老闆鬧緋聞或犯錯才會被放到這個位置。

高油價促成替代能源熱

答案並不在台南或益通,而是每桶六十美元以上的原油價格。高油價強化了能源危機感,加大尋求「替代能源」(alternative energy,或稱renewable energy)的壓力。目前全球使用的能源中,石油就佔四五%,大幅領先天然氣、煤、核能、水力和風力等,是最主要的能源。

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都造成全球性經濟蕭條。台灣和韓國自一九七○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投入發展半導體工業,降低對石化業的依賴,雖然參照座標不同,台灣當時是參考美國情況,韓國則是借鏡日本。

不論當前高油價來自伊拉克多數油田仍未復工,或中國、印度高速發展對石油需求暴增,或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藉機哄抬,第三次石油危機已躍升媒體和政界近來頻繁討論的話題之一。

《華爾街日報》分析,前兩次石油危機中,油價占全球GDP比重都突破七%,目前則不到四%,除非每桶原油價格衝到一百二十美元,才會到七%。《國際能源:政治與外交》作者俄羅斯外交部經濟合作司高級顧問日茲寧(Stanislav Z .Zhiznin)則指出,隨著全球人口在二○一○年突破七十億,以及平均生活水準持續提升,能源需求迫切,儲量卻遽減,石油跨越能源成為國際政治和外交議題,每一國都要有確保石油供應策略,各種結盟、合作或爭搶將更激烈,油價也存在更多操縱空間。

太陽能成為高油價概念股

分散對於石油的過度依賴,成了一門好生意,具體產品就是太陽能電池。「石油儲量可能只剩三十年,但太陽還會在那裡三十億年,」美國《紅腓魚》(Red Herring)雜誌指出。

從成本和儲量來看,天然氣和煤是最可行的石油替代品,但這兩者會產生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自去年二月〈京都議定書〉生效後,處理排放二氧化碳的規定趨嚴,導致業者成本上升。核能有安全顧慮,風力和水力則受限天然地形,無法推廣。

太陽能順勢脫穎而出,符合環保又便於推廣,而且安全。在全球目前使用的能源中,太陽能不及○.五%,且費用偏高,一度電的成本比傳統發電高五到七倍。根據最樂觀的估計,到二○一○年太陽能發電才具備商用競爭力,但下注卻早就開始。全球最大的兩家石油公司英國石油(BP)和殼牌(Royal Dutch/Shell),都投入開發太陽能電池多年,並名列全球前十大供應商。

只要○.五%上升為一%,雖然只是增加○.五個百分點,從成長率來看卻是成長百分之百,簡單的數學解釋了太陽能電池產業為什麼紅。能源屬於大宗原料(commodity),性質與黃金、大豆和記憶晶片DRAM相同,只要產能過剩或不足一個百分點,都可能引起價格大幅波動。

太陽能電池暫時無助於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卻可轉移市場的能源焦慮,以至每一次油價上漲消息傳出,太陽能相關類股就大漲,成了典型高油價概念股。來自美國波士頓的長青太陽能(Evergreen Solar)以及矽谷的太陽動力(Sun Power),都仍在虧損,市值卻各達九.七億和二二.八億美元;來自中國無錫的尚德已獲利,市值更高達五十億美元,本益比超過一二○。

接代工單台灣和大陸有機會

在能源和資本市場急尋標的之下,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和台灣等地的新太陽能電池工廠不斷興建,原有工廠也加緊擴張。去年底茂迪廠房失火後,馬上就有國外法人要求到現場了解情況做評估。從益通提交台灣證交所的資料顯示,去年的淨利率在二六%以上,而且多是客戶先付款再取貨,是絕對的賣方市場。以矽晶圓加工而成的太陽能電池,繼晶片之後,再一次改變我們所在的世界。

政策優惠是現階段推廣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動力。透過全額或部分補助安裝費用,以及承諾高價回購多餘電力,德國和日本在過去十年已卓然有成,美國則在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主導下急起直追。德國是目前太陽能電池最大使用國,占全球三九%,日本以三○%排名第二,消耗全球石油二○%的美國,僅占全球太陽能電池使用量的九%,遙遙落後,與一向居科技產品最大市場的地位不符。

反過來看,美國市場存在龐大成長空間,前提是阿諾史瓦辛格的計畫能順利落實,並帶動其他各州跟進。不過,美國在減少傳統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上,記錄並不佳,具體例子是美國政府過去一直推遲採用〈京都議定書〉標準。

從人造衛星、太空船到輸電系統無法觸及的偏遠地區,太陽能電池正一步一步擴大範圍,進入住家、大樓和交通號誌,下一步甚至會安裝在汽車和手機等會移動的工具上,有許多題材可以營造,但基本面仍有限制。

與晶片相比,太陽能電池更像勞力密集行業,透過人工去對準和拚裝,甚至到住家安裝時,也需透過特別訓練的技師來進行。以資本投入來看,一座晶圓廠動輒以十億美元為單位,一座太陽能電池工廠僅需千萬美元。「這是台灣和大陸有機會的原因,在德國和日本做組裝的成本太高,」一位熟悉太陽能電池行業不願具名的創投人士指出,「這個行業的關鍵在轉化率,至於組裝沒有太多秘密,台灣和大陸做的是ODM甚至OEM。」

代工模式類似過去電子業

除了茂迪和益通,台灣至少有五家,已經或即將在今年底前投產,主攻領域也從電池延伸到調節器和上游矽晶圓,布局趨向完整。美中不足之處,是台灣內需市場太小,已裝置量微乎其微,在國際市場被忽略不計,完全走外銷,為國際大廠代工,與過去電子業模式相同。

太陽能電池會不會繼無線區域網路(WLAN)之後,重演另一個台灣業者蜂擁搶進,聯手拿下全球市場,卻造成毛利率重挫的殺戮戲碼?目前要下結論仍太早,因為太陽能電池具備許多電子產品特色,同時也是能源產品,牽涉更複雜的油價、政治和環保議題,變數更多。如果美國和伊朗擦槍走火?如果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進一步操縱油價?這些因素都增加太陽能電池的不可預測性。

太陽能成為經濟議題主角

可以確定的是,太陽能電池在產品趨於成熟、有明星公司上市吸引社會關注、以及政策誘因帶動下,銷量和安裝率必然上升,並帶入更多創投資金和創業家進到這個領域,研發新形式和用途的太陽能產品,以及大學開設相關科系和研究所,逐步形成可與石化工業抗衡的產業結構。太陽能電池概念股未必禁得住時間考驗,但太陽能做為經濟議題的時代,無疑已經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