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看從去年以來,日本確實有明顯復甦的跡象,不過關鍵還是在今年3月,看日本央行有否升息?

日本人來了!

商業周刊 2006/01/11
2005年日本旅客來台人數115萬人,創歷史新高,為台灣貢獻超過5,200億元商機。日本經濟大復甦了,走上10年大多頭行情,日本人來台灣的腳步,說明了這個預兆:台灣有機會大賺一波日本財。
【文/吳修辰】

二○○五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二點十五分,六十二歲的曾信雄站在光隆大理石公司門口,望向天空,看著一架飛機緩緩下降在四公里外的花蓮航空站。這一刻,曾信雄終於盼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日本人回來了。這架由廣島起飛,載著日本朝日集團員工的中華航空包機,是十八年來第一架降落在花蓮機場的日本國際航線班機,花蓮縣長謝深山還親自到機場迎接。

接下來還有七架朝日集團的包機,載來總計一千二百位日本人。他們都到光隆大理石參觀,買了台灣玉、貓眼石等藝品,也讓苦撐七年的光隆大理石終於在去年首度轉虧為盈。

去年百萬旅客,創造五百多億外匯

以自我為中心,「我世代」花錢不眨眼的態度尤其表現在高檔消費時。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二○○五年,日本旅客來台人數超過一百一十五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相當於去年平均每三個到台灣的外國旅客,就有一個是日本人。從花蓮到台北,從誠品敦南書店到士林夜市,到處都可見日本人的身影。

今年一開年,元旦早上四點三十分,當大多數台灣民眾因跨年的疲累,仍沉睡在夢鄉裡,台北一○一大樓九十一樓的觀景台上,已聚集一千零一十人,準備迎接今年台北市的第一道曙光。當陽光從雲霧中探出頭來的那剎那,冰冷的空氣也被一聲日語劃破。原來,一位台灣導遊正趁著陽光照亮台北之際,向來自日本的旅客解說台北市四周圍景觀。在台灣剛邁入二○○六年的第一天,站在台灣最高的大樓的觀景台上,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是日本人。

這些不過是日本人大舉來台灣的一角。日本人來了,日本人的錢也來了。

日本人向來是消費力最強的外籍旅客,根據觀光局的統計,前年度日本旅客每日平均在台消費金額約合新台幣八千一百一十八元,平均停留天數為五•四七天。若以相同的消費金額與停留天數估算,去年的一百一十五萬日本旅客,至少為台灣創造新台幣五百一十億元的外匯。這還只是保守的統計。

機會一:觀光產業
自由行年輕人增加,消費力道更強

受惠於日本觀光客,台灣的餐飲業、觀光飯店業開始翻紅。走進日本人最愛住的中山北路晶華酒店,現在,酒店內的住客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日本人。如果到了台北國賓飯店,這個數字更驚人,日本旅客占了六五%。事實上,去年國內整體飯店業,在一百一十五萬日本旅客大舉湧進下,刷新多項紀錄。過去十年,台灣飯店業的平均住房率苦撐在五五%至六五%之間,而飯店的營運成本需要五五%左右的住房率,顯示過去營運的艱辛。隨著日本旅客的湧入,台灣飯店平均住房率提升至七一%,首度讓飯店房間平均單價逼近三千元,雙雙創下近十年來台灣飯店業的新高紀錄。

久違多年,重回台灣的日本旅客,結構上出現了改變:觀光團體首度降至三五%,商務人士與自由行旅客占六五%,近七十五萬人。後者到台灣,不再單純跟著旅行團行程,而是拿著日文地圖,搭著捷運,到處尋找他們有興趣的餐廳與旅遊點。

走一趟行天宮的地下道算命街,有的廣告看板標榜著「日本語OK」,行天宮對面的腳底按摩業者,更直接在大馬路上掛起日文看板。這些都是近兩年來日本年輕的自由行旅客,為台北街景帶來的轉變。

不只觀光客來了,日本商人也來台灣了。

機會二:影視文化
「台流」取代「韓流」,偶像劇行情是新加坡三倍

去年六月開始,台灣各大戲劇製作公司忙碌起來,原本停拍的偶像劇又紛紛復工。因為日本人來了,日本人火熱的錢,讓寒冷的台灣戲劇界生龍活虎起來。

走進台北市光復南路華視大樓旁的巷子,這裡是台灣前三大經紀公司傑星傳播的辦公室。現在傑星辦公室常常可見到同時有三、四群不同的會議,以前的主題是東南亞市場,現在則是日本。總經理丘秀珠常常要與日本人碰面,或者來買海外授權片的日本商人,或者是來訪問的日本記者。日本商機來得又快又猛,讓丘秀珠應接不暇:「我連日文都來不及學。」不過,她旗下的藝人李威、張天霖、水蜜桃姐姐...,在工作空檔已開始學日文。

位居亞洲娛樂業龍頭的日本,是擁有一億二千七百萬人口的龐大市場。但對台灣娛樂界來說,日本市場挑戰性高又封閉,過去台灣只有抄襲日本的份,哪敢夢想進軍日本。所謂的外銷,過去只能賣到東南亞。但是去年局勢改觀,因為韓劇太貴,韓星裴勇俊一集片酬就高達新台幣一千萬元,使得日本買主開始轉向台灣,尋找下一個「裴勇俊」。

多組日商競價之下,丘秀珠說,平均一集可賣到五千美元,這是外銷新加坡價的三倍。不只如此,在日本電視製作公司的要求下,丘秀珠今年準備帶著旗下的藝人赴日發展,她說:「日本人來了,連過去不敢做的夢,都變成真的了。」

機會三:出口貿易
科技大廠釋出訂單,台灣業者受惠

日本經濟復甦,台灣受惠的除了觀光事業與影視文化產業外銷,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台灣對日本的出口貿易金額。

日本是台灣第三大出口國。二○○○年,台灣對日出口貿易金額曾創下一百六十九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間,一度因日本景氣低迷使得數字下滑。隨著日本景氣復甦,台灣對日出口貿易又呈現連續兩年向上攀升。去年,台灣對日本貿易出口金額攀升至一百四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七百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逼近二○○○年對日出口貿易額的高峰。

廖木發的吳郭魚不是每公斤30元的下雜魚,而是身價僅次於黑鮪魚,每公斤560元的高檔魚。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過去台灣出口到日本的產品,以高品質的農漁業產品為主。但是外貿協會董事長許志仁表示,日本這次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企業打破了過去終身雇用制的迷思,將企業體質朝向美式企業轉型,強調效率勝於日本傳統。這促使整個製造體系逐漸朝向委外製造與低成本方向發展。尤其日本最自豪的數位相機與液晶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現在也大量委外給台灣資訊業者代工。隨著日本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提升,未來台灣對日出口貿易額可望再創新高。

賺日本人的錢!
價格不是重點,高品質才能勝出

被拍成電影的黃春明小說《看海的日子》裡,有一名句:「魚群來了!」對於討海人,魚群來了,就是希望,就是黃金來了。二○○五年日本觀光客與出口貿易總共為台灣貢獻超過五千二百億的商機,對於此刻的台灣,日本人來了,也蘊含著希望與想像。因為,日本人出得起高價。不過,希望的實踐,是有條件。日本人要好東西,因此要做日本人生意要懂得:「『品質』競賽優先於價格競賽」。

做了三十年日本生意的點水樓董事長陳進益有過慘痛教訓。他曾經因為採購品質不佳的肉類製品,結果被日本客人拒絕,整批貨賠掉上千萬元。因此三年前,當他從賣台灣土產轉型跨入餐飲,經營台灣美食代表小籠包時,他深悟做日本人的生意,先決條件就是高品質。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947《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