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關於RoHS的報導,不瞭解的可以看一下。

存亡之戰 綠色狂潮席捲科技業

撰文-熊毅晰 攝影-莊正原
2005年5月 e天下雜誌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走到今天,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大敵。

大自然38億年孕育的龐大資產,即將被人類揮霍一空,未來10年,全球企業將因氣候、生態改變,付出1,500億美元,衝擊最大的,正是科技產業。
全球科技業正掀起「綠色狂潮」,這不是訂單之爭,而是不得不打的存亡之戰。

台灣科技大廠在浪潮下開始全面戒備,華碩如何打造「綠色供應鏈」?台達電鄭崇華奉行的「綠色資本主義」是什麼?綠色狂潮下的商機、挑戰,與人類未來生活藍圖為何?

你知道嗎?製造1塊半導體晶片,所產生的廢料是產品重量的10萬倍。

生產1台筆記型電腦所產生的廢料,是它本身重量的4,000倍。

生產1公升佛羅里達橘子汁,需要用2公升汽油,和1,000公升的水。

生產1噸紙,要用掉98噸的其他資源。

喝1瓶可樂,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扔掉易開罐,也只需要1秒鐘。但在英國,有84%的飲料罐被扔掉,在美國,每3個月被丟棄的鋁數量,甚至足以讓一家航空公司更新機隊。

地球資源已經嚴重透支了!

每3秒鐘就增加8個人的地球,每個人可利用的地球資源很快就會比目前減少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三。目前價格持續飆漲的石油,也將在40年後,被用得精光。

過去30年中,地球上三分之一的資源──「自然財富」已經被消耗殆盡。「人繼承一筆累積了38億年的自然財富。依現行利用、減少的速度計算,這筆財富將在下個世紀末花費一空,」有「下一場工業革命的聖經」之稱的《綠色資本主義》一書,提出嚴重警告。

人類不但透支地球資源,還帶來污染和傷害。不論是電影《明天過後》因大洋暖流異位造成北半球陷入「冰河期」的情節,或是現實生活中,1997年在關島發生時速240英里,打破歷史紀錄的強風,都是因為生態系統遭受破壞,而導致的環境變遷。

「最近我們有同事從歐洲回來,說到剛去時很熱,結果過了2天,卻下起大雪,」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舉例。

21世紀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生態

經濟快速發展加速環境破壞,現在要做環境保護,當然要從經濟著手。「20世紀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抗的鬥爭;21世紀是資本主義與生態主義的鬥爭,」生態學家查理斯奎斯早在1968年就預言。

環保工作是時勢所趨,更是責任義務。事實上,全球經濟體的綠色浪潮,早已開始蔓延。不管是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或緊接著就要次第開展的歐盟三大環保指令,在台灣,每家公司,每個人,都不能自免於這股綠色浪潮之外。無論要賺錢、要工作、要投資,都必須瞭解這股綠色浪潮,親身實踐。

綠色浪潮對企業壓力甚鉅。以今年2月16日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為例,台灣雖然礙於國際情勢非簽署國之一,但不代表可以自外於這股綠色浪潮。

企業10年內將損失1,500億美元

DRAM大廠茂德生產本部資深副總梅倫就表示,台灣身為世界半導體產業協會(WSC)的會員國,因此當WSC決議,要求業者將半導體生產時所產生的全氟化物(PFCs)減量,茂德自然必須跟進。

梅倫指出,目前環保署為因應《京都議定書》開始擬定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預計會在6月份報請行政院核定。而這也是台灣業者未來都必須遵行的法規。

另外,梅倫表示,保險與投資公司也會將企業在環保方面的作為列為評估指標之一。全球知名的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Munichre)就曾公開表示:「10年內因氣候轉變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將達1,500億美元,金額遠超過保險公司所承擔的保額。」因此,企業未來在天然災害的保險費勢必持續提高,而各廠商因應氣候變化風險的作為,都與保險費的高低息息相關。

當然,來自客戶的壓力更不容忽視。台灣是全球科技業的代工重鎮,這代表台灣會承受來自世界各地客戶在環保方面的壓力。一位鴻海員工就表示,鴻海早在2年前,就被客戶要求在銲接時,必須採用無鉛銲料,「只要有一個客戶要求,我們就會開始做,」他說。

而長期服務Sony的華碩品保中心專員陳裕龍也透露,目前Sony每個月都會派人來華碩進行環保稽核,「剛開始會覺得有點煩,但後來發現,在日本人的嚴格督促下,華碩的『綠色功力』真是領先同業很多。」

綠色狂潮 直襲全球科技業

而普遍性的綠色大浪,則是從歐洲開始掀起。2001年10月,Sony滿滿一船的「PS2」遊戲機運抵歐洲,但因為被檢測出產品含鎘量過高,結果總價值超過2億歐元的產品不僅不得上市銷售,更被荷蘭政府處以約1,700萬歐元的罰金,罰額約佔總貨品價值的7.5%。

綠色浪潮很快就會席捲全球科技業。當科技業大呼微例時代來臨,努力在「保六」、「保八」(指要將毛利率保衛在6%、8%以上)時,華碩品質長黃雍明表示,荷蘭對Sony祭出的「限鎘令」,正好凸顯科技業要捍衛利潤就不能不重環保,否則先前在壓低成本上的一切努力,將頓時付諸流水。

由於歐盟各國在今年8月,就將公告三大環保指令中WEEE(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與RoHS(電機電子設備產品危害物質限用指令)的執行法,因此生產者必須在今年8月前完成註冊登記。包括電子零組件供應商、產品製造商、電子修護業、廢棄物收集和處理業,都會因WEEE和RoHS指令受重大影響。

歐盟制訂環保遊戲規則,直接牽動台灣科技業神經。根據海關出口統計,去年1~11月,我國輸歐電機電子產品產值高達新台幣2,258億元,而出口家數則高達3萬4,533家。不過,工業局在今年2月底,針對我國銷歐的電子電機業者因應WEEE及RoHS的調查顯示,目前還有約37%的廠商還沒開始對WEEE有因應動作,在RoHS方面,則還有13%的廠商尚未開始因應。

而在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的調查中,顯示目前我國廠商只有5%的廠商可以做到符合WEEE的規定,可以做到符合RoHS的更只有3%。

環保工作,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點工作。面對紛杳而至的環保規範,是挑戰,也是契機。對台灣電子業來說,現階段最急迫,也最切身相關的,就是綠色供應鏈的打造與管理。

華碩用「源頭管理」 打造綠色供應鏈

以身為台灣電子廠商輸歐金額第一名的華碩為例,就正如火如荼打造綠色供應鏈。華碩品質長黃雍明表示,華碩早在3年前,就開始進行經濟部工業局「無鉛無鹵環保型主機板」的主導性新產品開發專案。再加上Sony在荷蘭「限鎘令」事件後,更加重視環保,而長期是Sony代工夥伴的華碩,更因此在環保方面起步很早。

華碩師法Sony來強化綠色能力。Sony在推動環保工作時,大原則就是「源頭管理」。「Sony一直相信,只要上游源頭控制在綠色,接下來就不太會有變化因素,」華碩品保中心專員陳裕龍透露,Sony目前有所謂的4大指定原材,就是包括機殼、油墨、塗料等上游原材料,Sony都有指定廠商名單。為Sony代工生產PS2、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華碩,就必須按照Sony的指定名單採購。

對電子業來說,「源頭」代表一群數量龐大的供應商。黃雍明說,華碩推動「GreenASUS」(綠色華碩),主要著重在4方面:綠色設計、綠色採購、綠色製造、綠色行銷,華碩將這稱為4支「綠色安打」。其中,黃雍明強調,最複雜的就是要與所有供應商達成共識,並讓每一位供應商、每一項零組件展開綠色檢測驗證。華碩目前的供應商共計超過4,000家。

華碩目前正處於與供應商密集面對面溝通的階段。去年8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請黃雍明主導,以品保中心為核心,設置一個跨部門的環保工作推動組織。接著這個組織固定每2週召開一次會議,成員來自華碩目前18個事業部門的代表,另外還經常舉辦供應商會談,「在會談中,大部份廠商都很熱烈提出意見,顯示供應商對未來的綠色發展很關心,」華碩品保中心副理吳沛霖觀察。

挑戰1: 綠化全部供應商

但為數眾多的供應商,讓綠色供應鏈的實踐並不容易。與華碩同樣身為自有品牌兼代工大廠的明基,也很早對歐盟的3大環保指令展開因應。明基全球品質保證室資深協理何金源就說,因為每家供應商的規模、認知程度及導入時程參差不齊,因此要完全掌握所有供應商的綠色品質,是現階段很大的挑戰。

這股綠色浪潮,的確讓台灣電子業面臨很大挑戰。以華碩為例,現在除了要一邊與供應商、客戶溝通,一邊還要趕快推出綠色產品。黃雍明說,華碩包括主機板、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手機、液晶電視等18個事業部,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推出一項符合環保指令的「綠色產品」。「現在看來,今年5月開始,就會陸續推出了,」黃雍明說,只要有一樣綠色產品推出,就證明該事業部具備綠色的能力。

挑戰2: 成本提高的壓力

成本問題,也是打造綠色供應鏈所要面對的一大議題。明基何金源就說,原物料的成份改變後,供應商提高零件的報價在所難免,而產品的成本上升,就會導致競爭力下降。

而綠色檢測的支出,也是成本之一。目前國內外的檢驗公司,針對RoHS的6項化學物質檢驗,開出的「優惠價格」約是5,300~5,700元不等。假設一項電子零組件要賣給50個客戶,光是檢驗費用就要將近30萬元,而這還是一次檢驗就通過的金額。

這也促使近來電子業不約而同呼籲政府,應該出面建立具公信力的綠色檢測認證標準。黃雍明說,針對RoHS的6大化學物質,華碩已斥資數百萬元在台灣、大陸蘇州等廠購入各種檢測儀器和設備。他認為,政府應該協助電子業建立一套具備國際認可的綠色認證機制,而不是由各家廠商各吹各個調。

而根據最近經濟部委託工研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在WEEE指令方面,電子業者將會因此增加3%~5%的回收成本;而在RoHS方面,因為產品材質及零件的調整,廠商生產成本初估也會有5%~10%的增幅。

綠色商品是未來商機

儘管環保規範讓企業營運成本增加,但也同時增加競爭門檻與新興機會。智融創新顧問公司董事長陳五福就說,當經濟高度發展後,人類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跟著提高。這時候,不論是影響大環境的新能源,或與個人環保相關的減壓保健,都是未來個人或企業在因應環保規範的同時,可以思考的新機會。

陳五福以自己目前正在美國加州排隊購買Lexus的油電混合(Hybrid)休旅車為例,強調在綠色浪潮下,符合綠色概念的產品絕對是未來市場上的搶手貨。

的確,以目前台灣股市的「股王」茂迪為例,就從事新能源太陽能板的製造。茂迪在2001年4月開始量產,茂迪總經理左元淮透露,量產不到3個月後就開始賺錢,「接下來,每個月都賺錢,一直賺到現在。」

另外,包括益通光能,以及台達電轉投資的子公司旺能光電,也都是從事太陽能板的生產。

但從科技業轉戰創投業已3年的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也提醒,儘管「環保概念股」當紅,但若從歐洲經驗來看,環保節能相關產品的普及,其實是與政府補助及政策宣導息息相關。實際上,他強調,大多數替代能源的價格都還偏高,還處於不具經濟效益的小眾市場階段,「我們目前真正看到具有投資價值的個案還相當有限,」他說。

決定企業未來存亡的抉擇

從投資角度來看綠色浪潮,或許切入時機值得觀望,但站在實踐綠色浪潮的角度來說,則是愈快愈好。「現在已經晚了,但總比不做要好得多,」長期投入宣導環保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語重心長地說。

綠色浪潮直接影響企業存活,企業更應該在此時義無反顧地投入。「以往企業關心的環境風險是生產製造污染,未來要求製造者負責任的環保趨勢下,企業若無法生產出符合各項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茂德副總經理梅倫直指:「影響將不是訂單大小,而是是否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不論是要搶訂單,或是求生存,對企業來說,既然綠色狂潮避無可避,不如就用真正愛護地球的心態積極參與!

天下數位內容下載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