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同樣的事在韓國其實更為嚴重,韓國的大企業那個不是包山包海?LG還不是一樣有銀行,有賣化妝品!重點不在於賣什麼,而在於如何善用品牌形象,並小心維護才是重點!文中不也提到SONY的金融機構還滿賺錢的,反而是電器部門賠錢!

連鵝肝醬都賣 Sony形象日趨模糊

■ 編譯朱邦賢/綜合外電

兩名南韓模特兒29日在首爾展示Sony公司的新款口袋型個人電腦VGN-UX17LP。
歐洲圖片新聞社

 
Sony公司就像一隻企業八爪章魚,觸鬚伸入各行各業,但因為發展過於多元,連原始的創新形象都隨之模糊,最終反而損及公司根本的利益。

石岡小姐去年買保險時,她選擇費率最便宜的公司。她為什麼保這家公司的險?原因之一是這家公司和她最喜歡的皮膚保養品以及電視機同名─都是Sony。

芳齡38的石岡是東京郊區一家精品店的老闆娘。她說:「Sony絕對是可以信賴的品牌,可惜它不再是電器公司的店名了。」

在美國,Sony是雄心萬丈的電器公司,觸角伸到音樂界和好萊塢,成績褒貶不一。在日本,Sony是個大財團,產品包括手電筒電池,線上金融服務,甚至連鵝肝醬都賣。

這是一大問題。Sony在日本海內外大事擴展,因為業務繁雜,如今連最早的機械創新形象都變得模糊不清。觀察家表示,形象一旦模糊,公司最有利的資產──所謂的Sony溢價(Sony premium)─就受到威脅。所謂溢價,就是指Sony電子產品長久來比其他廠牌產品高出的價格;目前Sony64%的營收仍來自電子產品。

觀察家說,如何重振溢價,已成為Sony新會長兼執行長史川傑(Howard Stringer)最大的挑戰。Sony多年來因為產品利潤減少,史川傑目前正努力重振公司聲譽。觀察家表示,儘管盈餘日漸回升,但溢價仍在持續減少。

Sony至今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但觀察家表示,在美國,Sony很可能讓人聯想到「達文西密碼」,一如讓人聯想到一種隨身音樂產品。1979年Sony推出隨身聽,如今執隨身聽牛耳的卻是蘋果的iPod。

美林證券公司分析師栗山說:「Sony是什麼?我們如今已答不出來。消費者從前必須為Sony產品多付點錢,因為這牌子意味產品特殊。」

事實上,Sony去年最有利可圖的生意不再是電器或娛樂,而是金融服務。Sony在日本有三個金融機構,因為收費低廉而大受歡迎,包括Sony人壽保險,Sony保險(不含人壽保險,但保汽車險)和Sony銀行(線上銀行)。在3月為止的會計年度中,這三個機構一共進帳17億美元,可惜因為電器虧損,害得Sony整體盈餘只剩11億美元。

【2006/05/30 經濟日報】連鵝肝醬都賣 Sony形象日趨模糊

■ 編譯朱邦賢/綜合外電


兩名南韓模特兒29日在首爾展示Sony公司的新款口袋型個人電腦VGN-UX17LP。
歐洲圖片新聞社

 
Sony公司就像一隻企業八爪章魚,觸鬚伸入各行各業,但因為發展過於多元,連原始的創新形象都隨之模糊,最終反而損及公司根本的利益。

石岡小姐去年買保險時,她選擇費率最便宜的公司。她為什麼保這家公司的險?原因之一是這家公司和她最喜歡的皮膚保養品以及電視機同名─都是Sony。

芳齡38的石岡是東京郊區一家精品店的老闆娘。她說:「Sony絕對是可以信賴的品牌,可惜它不再是電器公司的店名了。」

在美國,Sony是雄心萬丈的電器公司,觸角伸到音樂界和好萊塢,成績褒貶不一。在日本,Sony是個大財團,產品包括手電筒電池,線上金融服務,甚至連鵝肝醬都賣。

這是一大問題。Sony在日本海內外大事擴展,因為業務繁雜,如今連最早的機械創新形象都變得模糊不清。觀察家表示,形象一旦模糊,公司最有利的資產──所謂的Sony溢價(Sony premium)─就受到威脅。所謂溢價,就是指Sony電子產品長久來比其他廠牌產品高出的價格;目前Sony64%的營收仍來自電子產品。

觀察家說,如何重振溢價,已成為Sony新會長兼執行長史川傑(Howard Stringer)最大的挑戰。Sony多年來因為產品利潤減少,史川傑目前正努力重振公司聲譽。觀察家表示,儘管盈餘日漸回升,但溢價仍在持續減少。

Sony至今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但觀察家表示,在美國,Sony很可能讓人聯想到「達文西密碼」,一如讓人聯想到一種隨身音樂產品。1979年Sony推出隨身聽,如今執隨身聽牛耳的卻是蘋果的iPod。

美林證券公司分析師栗山說:「Sony是什麼?我們如今已答不出來。消費者從前必須為Sony產品多付點錢,因為這牌子意味產品特殊。」

事實上,Sony去年最有利可圖的生意不再是電器或娛樂,而是金融服務。Sony在日本有三個金融機構,因為收費低廉而大受歡迎,包括Sony人壽保險,Sony保險(不含人壽保險,但保汽車險)和Sony銀行(線上銀行)。在3月為止的會計年度中,這三個機構一共進帳17億美元,可惜因為電器虧損,害得Sony整體盈餘只剩11億美元。

【2006/05/30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