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析:錯過中國發展的投資人就不能再錯過印度了!

印度淘金 許企業一個未來

■ 記者 白富美

Nokia到印度投資,吸引鴻海、偉創力等供應商跟進,不少台商也開始考慮在印度設廠。圖為清奈Nokia廠址,目前在大興土木。
記者白富美/攝影

 
南向政策重新啟動,這一波的南向政策,是在陳水扁總統兩岸關係「積極管理」定調後推出,且要航行得更遠,不只在東南亞,還要延伸到「金磚」熱的印度。

鴻海集團
在商言商 跟著客戶走

國際黃金價格已漲到每盎司760美元,現在聽到「金磚」,誰會不心動。這次參加南亞投資及貿訪團的有140人,台商趨之若鶩可見一斑。

鴻海在清奈投資1.1億美元建廠案,已如火如荼展開。鴻海為何來印度?為金磚?為南向?都不是。經濟部官員說:「鴻海不會聽令於政府,他們完全是看Nokia和Motorola這些大客戶的動作。」

跟著客戶走,客戶到那裡,鴻海就到那裡,這是全球型企業發展的最高原則,除有成本考量,一切都是「在商言商」。沒有隨興所至,也不摻雜政治情感。

陳總統興揚之旅最後一站是印尼巴譚島加油、過夜,這裡曾經也是南向政策的據點,台商也曾在此開設工業區。但陳總統欽點的地方,未必是台商的最愛。新舊南向政策到底為廠商帶來什麼,從動機論,兩次都是避免台商的大陸熱;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全球經濟已經轉變。

90年初的南向政策,在東南亞經濟泡沫加持,台商東南亞投資還有房地產、外匯可炒;但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則是台商從南向轉為西進的轉捩點,東南亞經濟重挫,台商選擇中國大陸做為投資生產基地。

近十年來,台灣企業以大陸為腹地,讓企業成長茁壯、躋身全球型企業,鴻海、明基、宏碁、統一集團、台塑集團等,都被外商銀行捧在手上。

中小企業
文化調適 找尋成長點

印度有逾10億人口,經濟成長率在8%至9%。高盛證券指出,到204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2050年人口將增加到20億人。過去十年,印度實施經濟開放,國民所得在2002年衝上500美元關卡。印度財富懸殊,有消費購買力約33億人。

統一集團有企圖心成為亞洲(日本除外)市場的食品龍頭,但光是在大陸投資是不夠的,因此統一的目標還鎖定印度市場。

對統一、鴻海這些有資源的台灣企業,印度是一塊「金磚」,他們知道如何在廣大印度市場找到致富的金磚。但對台灣中小企業而言,印度雖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講英文嘛不通」,印度語有上千種,更遑論要調適文化、習慣。

初到印度的台灣人,實在很難適應。富人奢豪令人咋舌,家財萬貫可以搭圍牆,把窮人擋在別墅和莊園之外;而窮人卻在有牆的地搭建違建。在這裡,富人的朋馳車只能擠在雙線道裡,跟Auto三輪拼裝車搶快。

大企業到印度投資,都有自己的淘金術,鴻海來印度,就是看好這個市場;而台灣中小企業來印度,未必是放棄大陸、轉進印度,他們是找讓企業茁壯、攀向另一個高峰的地點。

南向政策
少點政治 為廠商搭橋

但中小企業需要政府後盾,替他們打通印度經商的經脈。政府推動台印經濟合作,成立的台灣印度協會,成員卻是執政黨主席、財經部會首長,已摻雜政治色彩,「分散台商大陸熱」應該是使命之一。

印度經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台灣企業不能、也不應該忽視印度。政府推動台印經貿,不宜從「抑制大陸熱」出發,要少幾分政治,多幾分經濟,為廠商努力搭橋,搭建台印交流平台,再用心灌溉,才能開結果。

【2006/05/17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責任投資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