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焦點>機構海外投資限制放寬受歡迎,短期資金外流壓力不大 2006年 4月 15日 星期六 09:54
路透上海電---中國人民銀行周五公告稱,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基金和保險機構集合境內資金或購匯進行境外理財投資。分析師們認為,這標誌著中國資本項目開放邁出了一大步,有助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國內金融機構的投資渠道。從長期看,境內外金融市場的聯繫將更為緊密。 他們並指出,由於初始額度等細節還不明朗,因此短期內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較小,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會改變。並且這一政策與通常所說的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有區別,只是允許銀行和保險機構按額度購買外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產品,但基金等證券機構還只能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來購買境外證券。因此國內股市所受的負面衝擊非常有限。 華寶興業基金公司研究部總經理雷勇表示,「這是個很好的政策,早就應該推出。長久以來國家對資本流動實施的都是寬進嚴出的政策,助長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國內經濟未必有利。而且增加國內金融機構的投資渠道也有助穩定國內的金融秩序。」 銀河證券分析師宋國祥也指出,這一調整通過拓寬外匯流動渠道,可以減輕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壓力。對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也是利好,令他們有機會拓展業務。然而,個人和企業將面臨更大匯率風險,這就對政府出台更多風險對沖工具提出了挑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表示,這一做法表明中國央行正在逐步放寬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步伐,未來外匯管制方面的開放度也會進一步加大。這也是「藏匯於民」政策意圖的直接體現。 刊登在央行網站上的公告稱,允許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證券經營機構,在一定額度內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用於在境外進行的包含股票在內的組合證券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集合境內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在一定額度內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拓展保險機構境外證券投資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貨幣市場工具,購匯額按保險機構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控制。 央行同日公布的還包括調整三項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包括提高了企業經常項目外匯帳戶限額,允許有真實交易背景需對外支付的企業提前購匯,並進一步簡化了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手續,提高購匯限額,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等措施。 **後續政策值得期待** 一基金公司分析師認為,這一政策可能會吸引有外幣存款的個人和企業投資海外固定收益產品。因為目前國內美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而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是5%。但他亦指出,持有本幣的在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後可能會覺得購匯投資海外債券幾乎無利可圖。目前中美兩國間的利差在3%左右,但人民幣一年的升值預期也有3%,因此這種利差水平還不足以吸引投資者。 據人行數據,至去年底中國企業和居民外幣儲蓄存款合計約有1,400億美元。截至2006年3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8,751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外匯儲備榜首。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指出,對企業而言,提高購買外匯的限額意義並不是很大,因為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他們持有外匯的意願並不強,最終他們還是會將所持外匯出售。不過,允許銀行等機構集合境內資金或購匯進行境外理財投資,可以視為中國將推出QDII的前奏。QDII的推出將會對人民幣匯率有較大的影響。 **國內股市負面影響有限** 國泰君安一分析師指出,基金還不能用人民幣換匯去購買境外股票,因此目前基本上還不存在分散國內股市資金的問題。這一政策對股市的實際影響還相當有限。 他並表示,未來真正的QDII實施之後,國內A股和港股的聯動可能會更為密切,因為資金有了套利的渠道,長期而言,港股市場也會多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不過即便真正推出QDII制度,考慮到國內機構還有個摸索試驗期,初期的資金流出規模不會很大。 雷勇表示,國內股市並不缺資金,缺的只是信心。只要有好的上市公司,活躍的市場氣氛,自然會吸引10萬億居民儲蓄中的一部分進入股市。因此資金分流並不是最大的隱憂。 分析師們認為,當局遲遲不推出QDII,前期主要考慮就是避免令萎靡不振的國內股市雪上加霜。但當前國內股市已經自低點回升了30%,股權分置改革趨向大功告成,新股重開也有望開始,因此推出此政策的時機正在趨向成熟。 中國股市滬綜指今日收高逾2%,完全扳回昨日的跌幅。分析師表示,央行盡管放開金融機構海外投資,但基金等證券機構並未獲准用本幣購匯投資海外股票,從而令許多擔憂QDII的投資人感到安心。(完) --發稿 王朝棟/林高麗 |